摘要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团队与北京大学师生交流任超摄半月谈记者蔡馨逸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回答了两个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主基调。历史翻开新的篇章,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团队与北京大学师生交流 任超 摄

半月谈记者 蔡馨逸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回答了两个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主基调。

历史翻开新的篇章,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道路。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讲话拨云见日,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延安时期诞生的《王贵与李香香》《暴风骤雨》《南泥湾》《东方红》《白毛女》等文艺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成为当今人们心中的红色经典。

当前,我国文艺繁荣发展,产生大量优秀作品,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有的文艺作品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捧低级趣味;有的综艺节目不断翻新诱导消费的“打投”花样,让大量青少年掉入吸金陷阱;有的电影作品为了“赚快钱”,粗制滥造,抄袭模仿……这些“烂剧”“烂片”消耗观众热情,影响文化事业的发展,丧失文艺作品本该具有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绘就新画卷。《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等作品聚焦普通劳动者,讴歌奋斗精神,引起广泛共鸣。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工厂,以高质量的文化惠民活动和艺术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导时代风气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和文艺人士奔赴延安。他们与长征部队和陕北红军中的文艺战士汇聚成革命文艺的力量。

毛泽东同志格外看重这支力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表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国难当头,革命文艺为抗日救亡发出呐喊。在战前,一支支民歌小调、一个个戏剧小品鼓舞战士奋勇抗敌、保卫家园。在边区,一幅幅版画、一幕幕秧歌剧向民众宣传政策、鼓励生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文艺作为时代前进号角的属性永远不会变。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表达他对文艺工作者的厚望,希望他们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有正确的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始终如一坚守初心使命,追求德艺双馨。

2021 年11 月,2021 年中非视听节目推介会在北京和塞内加尔同步举办 李琰 摄

扎根中华文化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在延安文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白毛女》就是其中的代表。

《白毛女》将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创造性地融入西方歌剧艺术,深刻反映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主题,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

1945年它在延安唱响后演遍整个解放区,极大地推动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的进程,时至今日它的经典唱段依然耳熟能详。《白毛女》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译成俄文、日文、英文等多种语言,远播海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文艺的根基、创新的源泉。踏上新征程,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展现民族自信。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迎客松”烟花、中国结雪花引导牌……从酷炫大气的特效到精致小巧的细节,无处不在的中华文化元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审美意蕴和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唤起国人文化自信,赢得来自世界的赞叹。

一场宏大的盛会,或是一段悠扬的戏曲、一部反映现实的电视剧,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艺发展的政策出台。线上展演、云端对话、影视和文学出海……在疫情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创新形式架起沟通对话的桥梁。

原标题:80年后,重温这个座谈会

来源:半月谈网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