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 - 教育信息网-- 做有温度的教育报道!
标签: 慕课 当前位置:首页 > Tags > 慕课

慕课十年,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技术赋能教育 共享高校资源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化的知识、信息和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将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方面产生系统变革”……在前不久召开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获得广泛共识。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经过十年探索与实践,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以慕课为抓手,高等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国际交流、促进学习革 ...

慕课十年:破大学围墙,助教育发展

十年来,中国慕课坚持“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方式,通过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支持具有学科专业和现代教学技术优势的高校开放共享优质课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上召开。会上,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了我国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的成就。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迅速跃 ...

慕课10年:数字化为高等教育插上腾飞翅膀

日前,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慕课和在线教育领域的教师、研究人员、专家、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旨在明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教育带来的挑战,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迎接未来发展机遇。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从“建、用、学、管”多个层面大力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经过10年探索与实践,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慕课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名片。新的时间 ...

中国首门《管理概论》慕课开设者:"教学扶贫"惠及更多人

(原题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邢以群的慕课为何能入选?》)本文图均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图SOM“教学创新”1月15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关情况。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在国际上是第一次,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已列世界第一位。...

慕课来了 高校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传统的教育课程就是一门教材,由老师将它打成几个知识点,每一堂课讲几个知识点,然后到了期末划重点考重点,考完重点得高分,最后学生留下来的是什么?”在第四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对传统大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担忧:“当有大量的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出现,我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怎么样生存?能给学生带来额外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你想来混签到,你可 ...

慕课十年:高等教育教学进化之路

距离慕课出现已经10年。2012年,如平地一声雷,慕课引得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沸腾。从慕课开始,全球高等教育教学进入新的阶段。之后,在线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方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直播教学、融合式教学……直至新冠疫情让全球高等教育教学被迫卷入一场从未有过的大实践,在这场实践中,无论是人们对在线教育的认识,还是在线教育本身,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十年前,慕课刚刚出现,人们发出疑问:慕课会对传统大学造成什么...

中国慕课,促进“互联网+教育公平”

近日,中国慕课大会召开,让中国慕课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慕课作为线上的学习平台,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从世界各国发展进程看,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是伴随着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知识的爆炸式更新、教育形态与资源的极大创新。今 ...

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叠加

1 变革:慕课让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深入人心慕课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对比慕课崭露头角时所提出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性口号,慕课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笔者认为,尽管慕课目前似乎并未完全兑现当初那些“承诺”,但其对教育变革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慕课站在早期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对教育变革的最深层的作用就是继续 ...

利用慕课技术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林建华:利用慕课技术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优质教育资源成了香饽饽。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建议,利用慕课技术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林建华说,慕课(MOOC)是英语“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缩写,这项技术2012年诞生后迅速席卷全球。2013年4月,我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北京大学任理事长单位,复旦 ...

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成慕课发展核心因素

慕课兴起,教师无事可做?专家呼吁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成慕课发展核心因素慕课的兴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引导学生悟道、求业、受惑转变。”1月16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在线开放课程论坛上,浙江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陆国栋的观点触发了很多参会者的思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也认为,虽然慕课的发展需要经费的投入、技术的呈现、机制政策的配套以实现其多种功能和 ...

慕课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近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有关情况。我国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多门慕课上线,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慕课。我国慕课数量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有201门慕课登录到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向全社会开放,不仅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可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当然,发展慕课需要强调规模,也要关注 ...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近几年来,互联网被广泛运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从生活到工作、学习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微课、慕课的出现意味着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模式,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未来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身处技术革新越来越快,且越来越深刻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代,教师的工作形态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和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兼商学院杰出教授赵勇,便在“互联 ...

上榜课程多来自国外 我们的慕课是否“待字闺中”?

近日,某网站发布50门最受欢迎的知名大学在线课程(慕课)。这个榜单被一些高校在校内媒体上转发,以帮助学生们在在线学习的时候进行选择。然而,细看榜单,我们发现这50门课中大部分都是国外大学的慕课,只有一门来自我国的清华大学。上榜课程大多来自国外据统计,入选榜单的50门课程共来自34所高校,其中有21所高校位于美国。就慕课平台而言,大部分课程来自美国的两大慕课平台Coursera(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 ...

我们的慕课是否“待字闺中”

近日,某网站发布50门最受欢迎的知名大学在线课程(慕课)。这个榜单被一些高校在校内媒体上转发,以帮助学生们在在线学习的时候进行选择。然而,细看榜单,我们发现这50门课中大部分都是国外大学的慕课,只有一门来自我国的清华大学。上榜课程大多来自国外据统计,入选榜单的50门课程共来自34所高校,其中有21所高校位于美国。就慕课平台而言,大部分课程来自美国的两大慕课平台Coursera(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 ...

北京大学李晓明委员:高校优秀课程可通过慕课向公众开放

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委员:高校优秀课程可通过慕课向公众开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许多青年人、退休老人等不同人群,正在通过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完成对大学课程的学习,仅北京大学就有慕课课程80门,当前共有200多万人参与在线学习。与传统视频课程相比,慕课课程更加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慕课等互联网手段的应用、普及与发展,为每个愿意学习的普通人提供了免费获得 ...

丽娃河畔的圆桌论坛,从“慕课”到“魔而思”

期待学生“着魔般思考”丽娃河畔的圆桌论坛,从“慕课”到“魔而思”:上海市西中学学生在学校STEM中心开展3D打印。论坛主持:黄蔚《中国教育报》“信息化”主编论坛点评:张学文《新华文摘》“教育”栏目主编特邀嘉宾:陈玉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田爱丽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副主任徐向东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校长董君武博士上海市西中学校长无论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聚焦上海这一隅,如何将旨在培养学 ...

信息时代大学发展之问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慕课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世界著名大学,聆听优秀学者和教师授课变成了现实。同时人们欣喜地发现获取知识与学术资源的低成本或零成本以及极大的便捷性。当一些慕课课程登上了互联网的热搜榜,象牙塔中的教师迅速成为网红,在线教育春风劲吹之时,更多的大学和教师却必须共同面对一个异常严峻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免费在网上获取高水平的学术资源,高校就必须向大家说明, ...

慕课思考:网络“原住民”创造未来教育

“95后”“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或许会推动慕课教育理念的升级迭代。【创新扫描】慕课以及各类互联网+教育的探索,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但教育范式的创新却是滞后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线教育的主导者与主创者,目前还是在传统教育中浸淫成长,他们对互联网的掌握和理解都是“后天补课”而得来的,因此,这个群体只能算是互联网的移民。但在未来,那些与互联网同时诞生,同步成长的互联网“原住民”不仅应该是互联网+ ...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dianshiw@163.com (请将#替换为@)
Copyright © 2023 教育信息网 www.e-chin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20032163号-3
内容仅为示范,如有建议、意见或投诉,请及时联系